文
财经无忌
在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上,刘强东的账号更新,停留在年12月22日。
这位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明星企业家,在微博和头条上的粉丝加起来超过万,接近于他老家宿迁所在的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的总人口数。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强东以及京东的很多观点都通过社交平台向外界传递,这也塑造了东哥“草根英雄”的形象。
不再发声的原因自然无须赘言。美国当地时间9月11日,刘强东的案子在明尼苏达法院开庭召开第一次听证会。
从去年的8月31日事发开始,这位风云人物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宿迁口音,而他的公司也遭遇了至暗时刻,股价甚至一度掉至上市以来的最低值19.2美元。
抛开京东所在的电商行业的外部竞争,在过去一年左右时间,京东这家风头强劲的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一直站在前台的这位46岁创始人。
在中国并不算长的现代商业历史中,我们也发现,那些带有个人魅力的创始人,往往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可是一旦创始人成为了企业品牌的第一代言人后,隐患往往也开始埋下。
01
如果我们细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他们的公众形象,在很多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是不同的,有着诸如“万元户”、“包工头”、“暴发户”、“大款”、“首富”等不同色彩的称呼。
比如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企业家、老板,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在社会上的评价往往都是负面的,以致于当时的*府和国家领导人,不得不在很多场合给民营企业家赋予“光彩”的鼓励。
而到了90年代,公众知晓企业家是过节时电视报纸上的拜年形象,“坐在办公桌前手持电话”是典型的老总形象。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形象要到年左右才逐渐成型。零点调查当时在中国十个大城市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企业家包括李嘉诚、张瑞敏、刘永好、柳传志等,其中互联网行业的张朝阳和王志东也进了前十。插一句,没有马云,那时候的阿里巴巴还待在杭州的湖畔花园。
无论是张瑞敏也好,柳传志也好,事实上那时人们对企业家的首要印象,已经摆脱了“金钱”的标签,取而代之的是经营管理能力。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以互联网行业崛起的起点为界,坐标的左边,企业家形象是一个勤于管理,具有卓越远见的专业人才,他们往往力挽狂澜,将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推上行业的高峰,比如张瑞敏等,但在坐标的右边,也就是说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崇拜的数字英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加上了个人魅力。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出没于财经新闻封面报道的企业家,最受读者欢迎的是诸如马云、雷*、刘强东等个性鲜明的老板。
动漫行业有个专有名词叫做“人设”,现在也开始流行于企业界。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企业的媒介公关部门,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打造老板的“人设”。可以这么说,精心包装的首席执行官(往往就是创始人)形象,已经是企业品牌组成中的关键部分。
而在年之前,并不是如此。人们购买海尔冰箱、长虹电视、联想电脑,并不是因为喜欢或者崇拜张瑞敏、倪润峰和柳传志。
但现在,很多人就是因为喜欢“Areyouok”的雷*而一次次地购买小米手机。
02
事实上,这也不是中国的特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的广告花费据说是0,因为他们有“钢铁侠”马斯克。
马斯克是特斯拉的首席推销员,他的Twitter、Instagram是特斯拉和公司的第一消息发布平台。他的人设演变成漫威形象,被塑造成不甘守旧,勇于挑战规则的超级英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互联网和社交互动时代,企业家已经成了企业的超级代言人。
企业家形象究竟是不是公司或者产品的竞争力?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第一个明确承认企业家是生产的第四个要素,他在年的代表作《*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这样定义,“企业家应用既得的知识去创造供人类消费的产品,并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利剑在披荆斩棘之时,同时也将自己暴露在了风暴之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比比皆是,刘强东和京东遭遇的就是这样的困境。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创始人的价值观、使命感、形象和个性会与品牌深度结合,他让消费者和市场理解这家公司的使命与价值,吸引粉丝,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