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魔幻的一年,往年的大新闻如果放到今年,好像都不算上大事了!而对于届高三*们来说,这些“大事”都是现成的热点素材。
下面给同学们盘点年10件热点大事,并推荐相关时评文章。看完它们,你将收获10个热点素材,积累一类文写作方法哦!
1月
写作热词
科
技
创
新
热点素材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年1月10日,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个项目(人选)揭晓,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备受瞩目:一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旭华,另一位是“凭*牛风格,具赛马精神”的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迄今已有33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感人事迹被广为传颂,他们以亲身行动阐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经过多年发展,科技奖励已经成为我国人才*策、科技*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乃至全民族奋斗不息、创新不止,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媒体观点
新华网潜心钻研、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越多,民族复兴的后劲越强。给他们更多褒奖,将会凝聚起更大的创新力量。央视新闻每一次的科学技术颁奖大会是总结,更是勇攀高峰再出发。人民日报评论实践证明,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人民网科技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推荐时评
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姜赟
新型制浆技术实现砍更少的树造更多的纸,精准测控养殖让虾肥鱼美,创新成矿理论开辟找铜新天地……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落下帷幕,各地掀起了弘扬科学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的热潮。人们对获奖科技工作者的致敬、国家对科学家的褒扬,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解。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时至今日,已有33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始终保持矢志不渝、赶超先进的报国情怀,始终坚守心无旁骛、严谨务实的科研品格,始终砥砺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学术信念,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竖起矢志奉献的灯塔。
令人欣喜的是,得益于发达的人才根系、良好的成长沃土,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从这次的获奖名单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与基础研究高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年度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比年下降了2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富民之志,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中国科技创新就能不断筑牢强国之基。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策不断出台,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年,从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冲刺期到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体制的锐意改革与科技人员的奋发进取交相辉映,结出丰硕成果,书写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实践证明,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科技竞赛如同马拉松,却又需要短道速滑的拼劲。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榜样,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不仅仅是科技界的事,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全社会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
(有删改)
写作借鉴点
论证方法多样
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阐述,说理有力。特别是比喻论证,效果明显,如“科技竞赛如同马拉松,却又需要短道速滑的拼劲”等,寓深刻的道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引议联结,结构严谨
文章先引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引发各地掀起弘扬科学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热潮的社会现象,接着进行议论,论证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然后联系当今社会实际,展现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要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引议联结,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3月
写作热词
抗
疫
热点素材
医院全部休舱
年3月10日,随着最后一批49名患者从洪山体育馆走出,运行了35天医院——医院正式休舱。至此,武汉16医院患者清零,全部休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人,出舱人,转院人,实现了病人零病亡、零回头、医护零感染。
作为非常时期的关键举措,医院为无数病患托举起生命方舟。面对病患收治“堰塞湖”压力,从2月3日起,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的推动下,武汉及全国各方救援力量连夜行动,将武汉市的会展中心、体育医院,集中收治确诊轻症病人,武汉16医院共治愈1.2万余名轻症患者。医院创造了中国经验,这一段历史将被写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史册上。
推荐时评
医院,见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温度。为应对疫情暴发之初大量患者需要床位救治的难题,医院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领域的一大创举。每临大事,中国人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最有智慧,也最有力量和温度。从上海市*总院44位工作人员彻夜不休,第二天早上6点就阶段性完成长江新城医院施工图的“分钟”,到长江新城医院选址、勘探、开工建设仅用了19小时来看,一组组“最快”的数字折射出的是众志成城托起生命希望的中国温度。这温度里,既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更有“人民至上”、枝叶总关情的人间大爱。
(何莉《医院,见证中国故事与中国温度》)
4/5月
写作热词
全
面
小
康
热点素材
“悬崖村”搬迁:决战脱贫攻坚的缩影
年5月12日,“悬崖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历史时刻: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陆续搬迁至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房人均25平方米,配备基本家具。之后,经双向选择,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
“悬崖村”位于悬崖之上,通向外界的“悬崖路”落差数百米,要攀爬藤梯进出,村里的娃娃们背着书包爬藤梯上下学尤为危险,让人揪心。考虑到“悬崖村”原生环境不宜居,各种设施严重不足,要在原地扶持效果可能事倍功半,于是有了全村整体易地搬迁的举措,同时在当地开发旅游项目,既带动其他产业,也为本地人提供就业机会。脱贫攻坚到了收官之年,“悬崖村”搬迁可谓攻坚克难的一个缩影。
推荐时评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悬崖村”村民搬家,也能给扶贫路径选择提供很多启示:对各地而言,脱贫攻坚需要因地制宜地克难攻坚。拿“悬崖村”来说,“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是其典型特点。此前就有人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并不适宜生存,这不仅意味着灾难多发,还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正因如此,“悬崖村”长期以来都是个“穷窝”。在此背景下,易地搬迁对当地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必选项”。从以往实践经验看,易地搬迁对落后地区整体性脱贫确实行之有效,也期待这能给“悬崖村”的村民们带来生活质量上的巨变。
(斯远《“悬崖村”搬迁是脱贫攻坚真实样本》)
6月
写作热词
核
心
技
术
热点素材
“北斗”组网成功,彰显大国力量
年6月23日9时43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从此刻起,太空中55颗导航卫星,地面上多个基准站,共同织成一个大网,为全球提供精准定位服务。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GPS系统渐入佳境,但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主要奠基人许其凤敏锐感觉到,GPS导航与定位,将是未来国防的重要力量,中国要有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否则等于是把国防拱手送给别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许其凤和其团队成功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的诞生,使中国成为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卫星导航定位能力的国家。
推荐时评
核心技术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密码与关键,必须立足于自己,掌握在手中。回首20载漫漫“北斗路”,尽管坎坷辛苦,但我们走得坚定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我国科技领域的“空白区”。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一颗颗北斗卫星是中国自主创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北斗系统立起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性里程碑,到达航天强国梦的划时代新高度。从“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到“天眼”探空,再到“北斗”凌空,硬核科技的实力光芒不断照亮中国时代新颜。我们要以北斗系统为新起点,肩负科技强国的新期待、新使命,向着新目标、新征程追“星”。
(曾俊嘉《“北斗”凌空,标注中华民族追梦新高度》)
7月
写作热词
规
则
意
识
热点素材
江苏文科状元无缘清北
年7月,因历史科目成绩为B+,无缘清华、北大、复旦等众多名校的江苏省文科状元白湘菱引起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