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家乡成为乡贤们的自觉行为
杨柳青青,草长莺飞。4月初,记者走进江苏省兴化市沙沟古镇,一幢幢傍水而建的红砖民居静静耸立,建房用的红砖摇身变成装点村貌的“艺术品”……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千年水乡古镇沙沟,四面环水,河湖纵横,宁静别致。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风、静静流淌的下官河水,孕育着一代代的沙沟乡贤。“沙沟镇积极推进乡贤文化建设,弘扬善行义举,调动乡贤参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公益事业、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热情,走出一条项目回归、资金回流、人才回乡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兴化市政协委员、沙沟镇党委副书记姜正明告诉记者。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医院教授张澍虽长期在北京工作,但仍不忘家乡人民的健康,带领专家团队定期回家乡坐诊;致富不忘家乡的曹恒彬,捐款20万元,修筑一条长米的乡村道路,每年捐助3万元用于村庄公益事业……在沙沟,反哺家乡,留住心中最美的乡愁已然成为乡贤们的自觉行为。“下一步,沙沟镇将继续发挥乡贤新力量,‘筑台引凤’打造乡贤新高地,汇集乡贤力量,让乡贤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为乡村振兴打造新动力!”姜正明表示。家乡怎么建?大家提意见
“以前老村的小庄河因为流通不顺,成了村民倾倒各类垃圾的地方,没人清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臭水沟’,臭气熏天,村民都要绕着走。”兴化市垛田街道戴家村一位村民回忆说。通过村党总支牵头,乡贤带动,村民们转变身份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将“臭水沟”填平。虽然填平了,但村民仍然习惯性称这里为“臭水沟”。如何寻找一条改造新路径,为“臭水沟”正名?入户走访、电话访问、召集座谈会……依托“乡贤议事厅”这一平台,一场协商议事活动在戴家村展开。“‘臭水沟’由来已久,一直影响周边村民生活质量,我建议改造。”“咱们村经费紧张,资金怎么解决?改成什么合适?”“我愿意捐款,为了咱们村的村容村貌出一份力!”……协商议事会现场,兴化市政协委员、垛田街道委员履职小组成员、戴家村“两委”会班子成员、乡贤代表、村民代表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最终确定将“臭水沟”改造为法治广场。经过大家的努力,法治广场如今已经建成,法治公园、普法小径、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鲜花绿草间,法治文化理念和环境绿化有机结合,村民们不仅多了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氛围。如今,在兴化市无论城市居民社区,还是乡村小镇,像垛田街道这样的协商议事活动经常开展,主题不一、人员不定,但都非常接地气。“在民情恳谈会和协商议事会上,我提出清理屋后荒地,建设小花园的建议,得到不少人的支持。经过整治改造,现在家门口的环境漂亮多了,村民住着也舒心。”聊起村里的协商议事活动,大垛镇吴杨村村民孙大爷满意地说。据记者了解,年,兴化市政协构建起“”工作制度机制(坚持“四不”原则:不是群众提的不实施、当年不见效不实施、矛盾不化解不实施,资金不落实不实施;开好“三个会”:民情恳谈会、乡贤座谈会、协商议事会;形成“两项成果”:微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