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刊登《兴化垛田:“双遗产”名片》一文
“兴化垛田”再次精彩“亮相”
展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近日,位于江苏省泰州市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早在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已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双遗产”成为当地发展的金字招牌。
农业遗产和灌溉工程遗产,大大提升了“垛田”景观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在兴化当地的农民画中,垛田是频繁出现的创作题材。解善彪绘
兴化垛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兴化是江苏泰州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腹地。这里地势低洼,湖荡沼泽连绵。
兴化垛田的形成演变可以溯及千年以上的历史。唐代时修筑常丰堰以捍海,人们在沼泽和浅水地区以木桩、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础,再以河泥层层垒积成片的岛状,形成“葑田”,亦称“架田”。这使得当地农业得以发展起来。到了北宋天圣元年(公元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常丰堰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挡住了海水侵灌,使里下河地区的农田得到进一步开发。南宋黄河夺淮后引来了更多的泥沙,里下河一带尤其是兴化境内的沼泽地大量露出水面,当地居民在早已形成的垛岸基础上进一步积土垒垛,从而出现了成千上万块四周环水的岛屿状田地,垛田灌排系统初步形成。到了清代,随着人口增长,兴化垛田渐成规模。
农业丰收离不开完备的灌溉体系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灌溉工程技术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兴化垛田也不例外。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和“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其覆盖范围皆涉及兴化当地的垛田街道、千垛镇、沙沟镇、中堡镇、兴东镇、竹泓镇、林湖乡等地。两处遗产地有很大程度是叠加重合的。兴化农业遗产以垛田为中心,计算范围约46.8万亩,其中核心区垛田约6万亩;兴化灌溉工程遗产则以灌溉面积作为计算范围,覆盖范围约52.88平方千米。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中列入的历史遗存,包含了垛田及田间灌排设施、主体灌排工程遗存、古河湖水系;此外,还有古桥等相关建筑遗址,文献、传说等相关水利文化内容。这些要素与兴化农业遗产内容存在重叠,“垛田”同属两类遗产中的核心要素。兴化农业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