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
在溧阳,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时常身扛“长枪短炮”
跋山涉水、“扫街”爬楼
他们既热爱花草山林的风光
又痴迷高楼林立的繁华
他们镜头下的溧阳,是别人的诗和远方
……
02:21赶着夏日清晨的光线和白云,刚刚在燕山新区拍完一组航拍图,车保华掏出手机一看,才6点,此时在南边山头的王晓云也刚收获了一张风景照,准备收工赶回公司。起早贪黑是他们的日常,对于天气的敏感程度不亚于天气播报员,那些普通人因为睡懒觉、赶路、刷手机而错过的城市风景,被他们定格下来,成为他们“爱溧阳”的一种表达。
1
王晓云
30年前,王晓云还没有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由于父亲当时专门给人拍摄身份证上的照片,耳濡目染后,王晓云对于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当时的天目湖宾馆还是一个沙河水库的招待所,当他对着这个建筑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他没有想到20多年后,这里的砂锅鱼头享誉全国、这里也是溧阳旅游业版图的“龙头老大”。
▲年的天目湖宾馆
▲年改造中的天目湖宾馆
▲年的天目湖宾馆
过去的红梅相机老派厚重,但这座城微妙的气味却被胶片真实地捕捉。甚至在那个对无人机没有丝毫概念的年代,他却已经带上相机坐着热气球上了回天,希望以新的视角来展现不一样的溧阳。从年起至今,王晓云几乎每一年都会拍摄一张宾馆的照片,用影像记录天目湖宾馆的变化,“城市就在那里,她的千万种样子,要你自己寻找。”
▲王晓云拍摄的烟波浩渺的天目湖
▲王晓云拍摄的《人欢鱼跃》
毗邻宾馆的天目湖,清晨在雾气的氤氲下一派烟波浩渺。也许是因为生在天目湖畔,对这里的美景情有独钟,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多年来记录和拍摄了上万幅天目湖的美景,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除了对天目湖的偏爱,王晓云最爱的事情便是扫街,为了拍摄出一张自然动情的人物照,他能跟着一位蹬三轮卖杂货的老奶奶走过几条街。他说:“有时候那些生动的画面很不起眼,需要细心捕捉才能发现,多拍多想,将自己投入到这样的情境中,你就能感觉到这些百姓的小幸福其实是最容易打动人的。”
作为溧阳市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晓云除了日常的摄影创作,也要负责协助管理协会的大小事宜,但他丝毫不觉繁琐疲累。用他的话来说,在协会里,与摄影小伙伴的日常就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如今,在溧阳的各大网红旅游景点,经常可以偶遇他们采风的身影;在溧阳盛大的庆典活动的现场,他们忙碌的身影也从不缺席……一张张代表溧阳形象的摄影佳作,一本本精心制作刊印的溧阳画册,从溧阳出发,登上了全国各大宣传媒体,抵达了全国各大摄影比赛的现场,他们的作品成为更多人了解溧阳的一张名片。
2
车保华
30年前,摄影还只是车保华的爱好。这项爱好从他在常州电大上大学时就萌芽了,即便工作后也在利用下班的时间研究摄影。年,他从厂里下岗后开了一家自己的影楼,为新人拍起了婚纱照,再后来师从溧阳摄影圈泰斗沈锡棠与唐洪才,加入溧阳市摄影家协会、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兜兜转转至今,每一步人生轨迹都没绕开摄影、未走出溧阳。
▲90年代初期,码头街的居民制作炒米
▲撤县设市前的溧阳城南
也许是人物照拍多了,车保华对于人物摄影的细节捕捉恰到好处:当时在城南黄墟村一带传承下来的“落茧子”手艺;90年代初期的小巷里炒米糕的香味让即将到来的新年更有年味……那时的他将相机对准了那些富有烟火气息的百姓生活。渐渐地,在师父的引导下,车保华开始尝试“转战”溧阳的山水风光。年,当他第一次站上戴埠镇黄岗岭的山头,他绝对不会想到这个地方能让他拍20年。
▲车保华拍摄的春季的黄岗岭
▲车保华拍摄的深秋的黄岗岭
“溧阳的美千变万化,同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甚至有时换个角度和高度,便又是另一种感觉。”20年来,车保华和很多摄影同行无数次扛着镜头、拎着梯子攀上这个山头,就只为记录下特定时刻下才出现的仙境。如今,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了溧阳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基地之一,更是成为了旅游网红打卡地。
除了拍不腻的大街小巷和湖光山色,钢筋铁骨的都市高楼在他手中呈现出别样的繁华。密集整齐的城市楼群间,像推理探索一样寻找到一个最佳角度,让商业区、住宅楼、博物馆、艺术中心罕见地同框,便有了都市繁华与摩登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车保华年拍摄的照片上,燕湖还是一个鱼塘,繁华的商业广场下还是一片荒地。
的燕山新区
年的燕山新区
年的燕山新区
年的燕山新区
“我比较爱记录城市变迁的过程。溧阳给我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城南,我在年、、年都拍摄过燕山新区,从照片可以看出短短几年时间,这里的变化之多、之快,这种城市变迁的过程,影像的记录比靠脑子记忆更直观。”
也许是多年的摄影伙伴,车保华与王晓云之间有着一种不约而同的默契。采访中,他们都说到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将溧阳拍好,虽然也曾饱阅过祖国的大好山河,但他们最钟情的依旧是脚下这片溧阳的山山水水。与他们志同道合的还有摄影协会的一百多名会员。
王晓云说:
“在协会里的会员们,任何一个都有着光鲜亮丽的摄影履历。每一位都带着对家乡的深切情感在激情创作,拍摄的数量十几万张、甚至几十万张,但真正让自己满意的照片也就那几张。我们反复拍摄、反复踩点,为了就是能够在呈现这其中任意一张照片的时候,让欣赏的人一眼爱上溧阳。”
30年来,这些时代的记录者们用影像
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守护了这座城市的记忆
在他们的摄影作品中,
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城市在变好、变强,
我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相信下一个30年也是一样!
视频
王卫庆
本期编辑
许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