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港都电子有限公司面临“求才”难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这句歌词,成为“求贤若渴”的浙江港都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锡山的心境映照。
寄出4000封“求才信”,回音只有16个
11月中旬,通过相关渠道,拿到3923份就读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工程和测绘技术等与电子有关专业的衢籍学生名单,“港都电子”办公室主任刘伟华,欣喜若狂。“近4000份名单,即使只有10%应聘,也有400人的规模,当中再招10人应该不成问题。”怀着美好愿望,赶回公司的刘伟华,立即按照家庭地址,一一寄出题为“广纳英才、求贤若渴”的招聘信件。
作为光机电一体化企业,电子研发人才一直是“港都电子”苦苦追寻的对象。这次,他们准备招聘5名左右的单片机开发工程师、电机控制及电机制造工程师、产品造型设计工程师。近4000份的名单,都是衢州籍2000年至2002年毕业的高中生,按大专3年、本科4年的学历教育年限计算,这批人已有3年至6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非常符合公司招聘人才的初衷。
“这一招,我们以为是广纳英才的‘妙技’。”昨日,面对只有16个回音的登记表,吴锡山无奈地说,当中只有2名符合公司的要求,但这两人明确表态“目前不会考虑回衢工作”。
99%多的信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哪有招聘会往哪赶,不惜成本招人才
为招到人才,“港都电子”已经想了不少办法:每逢国庆、春节,在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等处设招聘广告;每年奔赴杭州、上海、昆山、深圳等地,参加各类专场或大型人才招聘会10多次;支付昂贵的猎寻费,通过猎头公司猎寻人才;上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知名人才站以及省、市人才招聘……
近4年来,“港都电子”年投入10多万元,招聘电子研发人才。
市场规则,“快鱼吃慢鱼”。对于人才和研发经费,“港都电子”的字典里没有“节省”这个词。吴锡山表示,目前共有30多人的研发团队,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3至6个月必定要更新升级产品,方能始终占据市场制高点。
为人才开价,“港都电子”亦是高位运行。根据工作能力,年薪一般6万元至10万元,不低于沪杭等地同等岗位的待遇,缴纳养老、医疗、大病统筹、生育和工伤这“五金”,住房、餐费均有补助。“港都电子”也注重“感情留人”,一位工程师要买房,公司补助了数万元,每逢有工程师结婚,公司总要当做大事来办,还尽力帮助人才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
“港都电子”也尝试“脑”、“体”分离,在杭州专门设立研发部。研发部的确招收到了人才,然而由于在研发阶段就需要很好地将电子、机械以及生产部门有机结合,异地开发沟通不便、效率不高、成本过大,2005年关闭了成立仅2年多的研发部。“有一定效果,总比没有效果好。”鉴于2007年以来在衢招收研发人才越来越难的现实,公司权衡利弊,去年10月,再次在杭州设立研发部,招收到拥有硕士学历的3名资深研发人才。
“黔驴技穷”唯苦笑,期盼人才供需信息对接
“如果杭州研发部的3名研发人才,能安心在衢工作,那也就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吴锡山说,双方沟通过好多次,但他们均表示不能来衢研发。
面对“求才”难题,“港都电子”高层讨论分析过原因:历史上,衢州电子行业企业不多,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更少,导致电子类专业技术人才先天不足,保有量很少;衢州缺乏高级技术人才相互交流的大环境和平台,即使企业许以高薪,仍难以吸引外地人才;电子类人才站在信息变革的前沿,需要时时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在衢搞研发,他们觉得难以提高自身水平。
外地人才难招、难“落户”,“港都电子”想到了每年衢州籍考取电子类专业的约1000名大学生群体。“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想回衢工作,如果每年有3%的人回衢,一年年积累下来,那也是相当可观的。”吴锡山分析道,肯定有一部分衢州籍人才想回家乡,由于信息不对称,没有一个信息平台,使得企业与人才之间不能有效对接。
为此,“港都电子”想到了主动定向投寄“求才信”这一招。
“可以说,我们已是‘黔驴技穷’。”刘伟华苦笑道,有的家长收到信,可能误以为这是一个“骗局”,希望借助贵报一角,表达企业“求贤若渴”、“求贤如命”的迫切心情。“希望家长们看到报道后,能把这封信转交给您的孩子。”( 严雪丰)
:祝春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