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同学”的投资织出的是啥“关系”
明明学习成绩一般,却非要花好几万元上名校,家长说是为了孩子能交一帮好同学,以后办事就有了硬关系。继“拼爹”后,又出现了“拼同学”的流行词。对此,专家称,这种家庭教育思想会害了子女,靠天靠地靠人不如靠自己!(8月5日《三秦都市报》) 投资几万元为了上名校,目的是为了“拼同学”,这种家庭教育思想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办事找关系,做事靠人情,一张张复杂的人际“关系”,提前的传给了下一代,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其实仔细想想,这是家长的畸形交际观念强塞给了自己的后代,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拼同学”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对教育也是一种讽刺。当然,这里面得先说说几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花几万元就能让成绩一般的孩子上名校,这本身就是教育不公平的明证。这类“名校”到底套上了什么样的“马甲”,有钱就能上“名校”,那教育的公平招生和选拔原则去哪了?如此,招收过来的学生多了,这类“名校”的招牌还能打多久?其二,花钱拼出来的同学,日后会织出一张啥“关系”?家长望子*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上名校竟然是为了日后织一张牢靠的“关系”,恐怕,并非能如家长们所愿,如果有这类想法的人多了,拼出来的也许就成了“纨绔子弟俱乐部”了。 有钱不是错,做家长的可以更好的为子女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但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不是靠钱拼出来的,日后的“关系”更不是靠钱能提前设计好的,家庭教育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不仅对自己的小孩不利,反而有可能会害了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的储备不是简单的靠金钱的比拼。家长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理性的看待社会上存在的“拼同学”现象,盲目跟风,既不是理性的投资,也不是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拼同学”的本质还是在“拼爹”,如此拼来拼去,孩子还有自己努力的空间吗?或许,理性点的家长会找到准确的答案。(邓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