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千年古城,东亚文化之都。为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新闻女生推出《扬州文化名人访谈》系列,对话扬州文化大咖,讲述文化传承故事,解读古城文化基因。
首期访谈嘉宾:文化学者韦明铧
韦明铧:国家图书奖、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理论奖得主,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一级作家。
代表作:
年《扬州清曲》
年《扬州文化谈片》
年《玉璞风华》
年《世界发现扬州》
年《扬州传》
近日,由扬州著名学者韦明铧著作的《扬州传:绿杨明月映珠帘》一书举行了首发仪式,全书约30万字,描绘了扬州这座拥有多年历史的名城印象。本期节目中,新闻女生袁征将专访韦明铧老师,去了解《扬州传》的创作过程,听一听韦老师与古城文化携手同行的故事。
江苏省十大藏书家
“八十年代,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房。我读书的时候经常想,扬州这个地方,扬州梦是很出名,有典故。但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所以我就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醒堂”。韦明铧给他的书斋取名醒堂,就是要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读书,去研究,去写作。
醒堂分上下两层,藏书近五万册,大致分三个部分:一类是中国的传统经典,像诗经、唐诗、宋词等等;一类是专业书籍,用来研究戏剧、曲艺、明清小说;还有一类是韦明铧最喜欢的文化读物,这些不一定和专业直接相关,但他觉得对提高文化素养非常有用。
在醒堂的二楼有一组特殊的书橱,里面放置的都是韦明铧个人出版的书籍,共计近八十本,都是他几十年来创作的结晶。
今年,72岁的韦明铧出版了新作《扬州传:绿杨明月映珠帘》,30万字向世人娓娓诉说着扬州城的千年古韵。“《扬州传》书名让人看起来以为它是扬州的简史和扬州的通史,其实不是,它是丝路百城传当中的一本,将扬州中外文化交流作为一个重点。”韦明铧介绍,以前写过几十本关于扬州的书,这本书构思了一些新的题材。副标题“绿杨明月映珠帘”,是他从古代歌颂扬州的诗词中截取的,绿杨城郭当中的绿杨、二分明月当中的明月、卷上珠帘总不如当中的珠帘,三个词连在一起,表现出了扬州城的风流、蕴藉和美丽的高度写意。
古城的熏陶和文化的传承
来到广陵路上,走进小时候生活过的老街巷中,韦明铧感到既陌生又熟悉。二分明月楼是他儿时玩耍常去的地方。“因为家里面离这很近,我们经常到这来玩,最主要这个地方大,古城里面没想到还有这么大一块空地。”韦明铧回忆说。
在二分明月楼里,韦明铧展示了一个自己小时候戴过的围嘴,上面“明华”的绣字是他父亲书写,再由母亲一针一线绣上去。“可见现在我们认为是非遗的刺绣,以前实际上是民间妇女都会的刺绣艺术,它是个实用的艺术。”
因为父亲从事文化工作,韦明铧自小就受到熏陶,扬州文化可以说从小就扎根在他的心中,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研究的源泉。
真正的创作自研究清曲始
二十世纪60年代末,韦明铧是个标准的文学青年,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常发表在主流文学刊物和报纸的文艺副刊上。80年代初,他从南京调回扬州文化部门工作,一个全新的课题摆在了他的眼前:研究扬州传统戏曲文化。
韦明铧说,之前写作一些散文和评论,是随心所欲的文学创作,要开始创作与传统文化、地方曲艺相关的作品,让他在心理上一度产生了落差。
“有次走在国庆路上,一眼望去,这满街的人,他们好像都穿着清朝的长袍马褂,后面拖着个长辫子。我当时心想这个地方是不是清朝啊?猛掐一下自己的手,痛。想来是因为那半年时间完全沉浸在清朝人的生活当中,所以我就产生了一种幻觉。”沉浸式的学习和研究慢慢让韦明铧对扬州曲艺文化产生了理解、欣赏,最后变成了热爱。
从世界的角度看扬州
韦明铧把自己对艺术和创作的追求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扬州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的研究,包括清曲、评话、弹词、扬剧、道情等等。第二阶段,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扬州园林、扬州美食、扬州八怪、扬州工艺等扬州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进入了他的研究范围。第三阶段,研究范围再扩大,他开始放眼全国,对全国的各种现象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第四阶段,又回归扬州城,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反观扬州古城。“我发现它跟以前有不一样的意义了,以前它仅仅是养活我的地方,是我的故乡,那么现在我假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扬州,我就发现它是世界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访谈的最后,韦明铧谈及扬州文化的传承,“我觉得他们应该记得两个词,一个是热爱,首先要热爱古城,然后就是开拓,就是要开拓古城的未来。我们不要躺在前人的包袱上睡觉,我们要开创古城辉煌的未来”。
详细内容请收看17:30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女生帮你忙》特别节目《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韦明铧:我对扬州爱得深沉》
更多详情,请